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求,持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课堂育人实效,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 “课堂教学人人过关”为目标,组织开展了磨课工作坊。学院领导、教学督导专家及教研室主任、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通过 “备课展示、现场授课、集中评议、整改提升”的闭环模式,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
一、精心筹备:锚定 “过关” 标准,筑牢磨课根基
在工作坊启动前,学院便组织了由院级领导、校院级督导及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项指导小组,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与学院课程建设实际,明确了 “人人过关” 的评价维度 —— 既包括教学内容的政治性、逻辑性与时代性,也涵盖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互动性与感染力,更注重课堂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深度融合。指导小组提前梳理各课程教学重难点,为每位教师制定了个性化磨课方案,供教师参考学习,确保磨课工作“靶向精准、有的放矢”。
二、实战打磨:聚焦“课堂实效”,碰撞教学智慧
工作坊期间,每位教师围绕所授课程的章节进行现场教学展示。从易翠华老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案例解析,到李亚倩老师《中国共产党党史》中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深刻解读,再到雷晨老师《思想道德与法治》中 “树立崇高人生目的”的生活化阐释、朱丽莎老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哪些问题”的详细解读,教师们结合最新政策文件、社会热点事件与学生思想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多样的教学风格。
在 “集中评议” 环节,院级领导与教师秉持 “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的原则,从 “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教学逻辑是否连贯、教学语言是否生动、学生互动是否充分”等方面展开细致点评。针对部分教师在 “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节奏把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严建会对任课老师们进行了详细、客观地评价,鼓励教师们要放下“怕批评、怕露短”的顾虑,把问题当提升契机,把整改当成长抓手,切实把教学工作做细、做实、做优,真正让每一堂课都有质量、有温度。
“课堂教学人人过关”磨课工作坊不是终点,而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起点。未来,学院将继续打造优质思政课,通过更多元的教学研讨、更精准的教学指导,破解课堂教学的痛点、堵点问题,切实筑牢教学质量根基。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岳晓雨 薛莹莹
责任编辑:赵聪
审核:徐道良 原潇菲
终审:严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