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铸魂延安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青年延安行”--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
发布于: 2024-07-20 14:56 编辑: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行第五天,我校实践团队师生们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和学习。随着讲解员的讲解,一起重温了那段艰苦又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陕北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里所形成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后,我校筑梦铸魂实践团队师生们前往清凉山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这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参观过程中,我校师生们了解到历史上清凉山的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创造马兰纸,印刷报刊和马列著作,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馆内人物模型、场景复原等展示了当年印刷厂工作的流程和环境,包括新华社收发报、印刷排字等。

  为了让队员们体验到新闻的发布及报纸的制作全过程,开展了报纸制作的活动。实践团成员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开始了报纸制作的实践,收集新闻、排版、美化分工明确。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一份报纸。

  结束报纸的制作,实践团成员登上清凉山,来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所学校——陕北公学。这所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陕北公学的创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为当时的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后来的新中国建设储备了大量优秀干部。此外,陕北公学还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陕北公学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政治和文化中心,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新中国文艺的孵化地。延安行第五天第三站,我校实践团来到延安文艺纪念馆。在这座充满伟大艺术气息的纪念馆里,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地欣赏艺术的创作,也体会到文艺在革命时期带给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延安文艺是民族解放的号角、时代精神的火炬,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精神源泉。

  参观完延安文艺艺术纪念馆后,在专业版画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参加《一笔一刻》版画制作活动,活动期间队员们专心完成版画作品,体验了版画的创作过程。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是革命时期爱国人士最想要来到的地方,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希望,也正因此才有了陈嘉庚先生那句“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实践团成员们的延安之行来到了1938剧院,观看《延安 延安》话剧表演。

  

  “革命熔炉 光辉旗帜”第六天实践团成员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进行参观。在这里成员们充分感受到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在抗日期间为培养抗日干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

  结束参观后队员们一路向南来到此次延安行的最后一站——南泥湾。在南泥湾我校实践团成员参加了思政课现场教学《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对于南泥湾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南泥湾是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著名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通过大生产运动实现了自给自足,成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南泥湾“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精神将不断激励实践团成员为实现中国梦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经过六天的延安行之旅,我校实践团圆满完成此次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重温了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过程,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青年们不畏牺牲的爱国情怀将激烈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延安时期,延安军民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将激励着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与时代共同进步、共同书写中国未来华章的好青年!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6/11 16: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