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新学期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2024年6月24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开展了马原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专题研讨会。研讨会由教研室主任逯爽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课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研讨中老师们结合我校学生的基本学情,分别从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理念与方法手段等方面展开讨论。
逯爽老师首先发言,她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如何增强大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为达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其二,如何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逻辑、思想力量和理论魅力,让学生们做到“真知”和“真信”,在此基础上提升其分析、把握社会历史规律的能力与水平。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探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创新路径:其一,在教学理念上,应实现从知识传承到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尤其要从人的特殊性、社会发展规律的复杂性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个人全面成长的必要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其二,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在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精深研读的基础上,通过思想史比较视域,在整体视野和更深层理论逻辑上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理路、理论精髓和活的智慧,在比较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和厚度,进而开拓学生的境界与视野。
徐道良老师从四个方面谈了课程改革创新。(一)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时代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理论的讲授上。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社会问题等,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例如,在讲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时,可以结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探讨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和问题。(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互动化。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等。这些方法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一观点,并进行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在线平台等,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例如,通过制作和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场景再现等,使抽象的理论更加生动、直观。同时,还可以建立课程的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资源共享。(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供了便利。可以建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资源库,收集整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辐射,扩大教学覆盖面,提高教学效果。
陈妍老师认为,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出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进一步转换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并结合实际,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廉政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有关内容。教师认真钻研,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叙事说理、讨论探究、阅读经典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起一套适合教师风格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要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外给学生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考评,真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张婉红老师谈了两点认识。第一、“马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必须直面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坚持从现实出发和问题导向,既是唯物史观对深化“马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所遵循的基本方法。必须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新形势,直面有效性不明显呈现的新问题,应对回归“现实的人”的新挑战。第二、“马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是考察社会、推进改革的根本前提。“马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从现实的社会存在出发,充分关照实施环境、实施基础、实施资源、实施过程。
曾海霞老师认为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例如,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观点,培养合作与批判性思维;运用角色扮演等情景模拟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借助多媒体资源、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工具,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此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
张丽老师认为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运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原理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符合以下标准。首先,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目的。通过原理课的教学要能够使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学不仅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生动的形式感染人,还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内容的特点。原理课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知识含量大,理论性强。因此教师不能仅就理论讲理论,而应该使理论自然融入学生的思想,并且融会贯通。再次,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理论,更愿意自己主动参加到对理论的分析和研究过程中。因此,教学必须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本”。
研讨中上大家思维活跃,踊跃发言,提出很多新颖实用的方法。经过讨论,最终一致认为,当前的教学改革,在深入德育培育、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应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逻辑、思想力量和理论魅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数媒手段,丰富教学方手段。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覆盖。最终达到课程教学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能力卓越、精益求精的教学目标,实现课程质量提升,追求卓越教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