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工程丨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2024年理论素养提升交流会 ——“人类文明新形态”研讨
发布于: 2024-06-05 21:46 编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一”工程,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2024年6月5日19:30,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专兼职教师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概念召开理论素养提升交流分享会,会议由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马星主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新概念。以史为鉴,才能开创未来;只有理解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才能把握文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中国试图以一种崭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框架来重塑经济全球化,从而贯彻新发展理念,建成人人参与的全球化,而不是西方主导下的、旧的、排他性的全球化。当代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却又与其他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保持着合理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加本次分享交流的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位专职教师:王宇老师带来《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意蕴》、张婉宏老师带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唯物史观根据》、李珊娜老师带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王宇老师讲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产物,由此引出现代文明蕴含的思想,指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目标。在四个方面阐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精髓,指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范式转换与形态转型根源在于支撑和引领其创造发展的文明理念和文化精髓。最后从文化价值体现的四重维度简述了文化精髓和核心精神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价值与引领作用,也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人类文明新形态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张婉宏老师从“生产方式的创新”入手,说明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性决定因素,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促进文明形态的更新。并例举了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条件下产生的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将塑造新的文明形态。其次,阐述了唯物史观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例举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资本追逐与资本膨胀现象,表明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财富增长与精神文明不匹配的严重后果。最后,从马克思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于国际比较中的竞争优势,以及国内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展路径。将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了新的解读思路。

  李珊娜老师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命题,在全球比较中的三个世界意义做出了阐释。第一,指明了超越“西方中心论”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先验逻辑,破解了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如何发展的历史难题,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第二,超越“文明冲突论”指明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等基因,区别于国际中所谓的文明冲突和高低优劣等现象,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高度,为世界普遍交往新范式贡献了中国智慧。第三,超越“霸权主义论”指明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打破西方所谓的“国强必霸”的理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构建有力塑造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中国方案,体现中国在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望。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严建会进行总结发言。他说,通过三位教师的分享解读,所有教师加深了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意蕴、唯物史观理解视角、对世界产生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对本次专题讨起到了总结归纳和深化点题的作用,帮助所有教师更加准确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起源、发展趋势与案例运用的契合点。

  从建党百年之际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再到党的二十大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和理解一以贯之、步步深入。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将党的最新理论贯彻落实,真正推动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6/11 16: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