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2024年5月29日,原理教研室在1-402会议室召开集体备课会,各位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讨会由教研室主任逯爽主持,会议中各位教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分享交流。
首先,在关于案例的选择中,逯爽老师强调案例的适应性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一是案例要与教材中的内容和理论框架相符合,二是注意到案例的本身的深度和广度适应性的问题。三是案例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点尽量符合。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懂得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才能为案例的选择提供方向。
其次,在案例的使用时,逯爽老师指出教学执行过程中案例使用程序和方法是首先要考虑到的问题。教学中案例使用的程序包括:学生阅读、分析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学生代表发言、集体交流;总结归纳、内化提升。这四个环节是循序渐进、不断认识和分析新问题的深入过程。
徐道良老师提到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案例的选择应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二,案例的选择应当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应当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和发展趋势,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第三,案例的运用应当注重启发性和互动性。第四,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应当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相结合。
张婉宏老师指出在进行案例选择时首先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其次,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采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最后,适度翻转课堂,将教学内容专题化。
方瑾毅老师从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针对性出发,教学案例不仅是用来阐述理论的工具,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桥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案例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这些原理的认识和运用。此外,学习其他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理解。
张丽老师强调案例选择与运用要与时俱进,聚焦社会热点与大政方针,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点。将原理与实际联系起来,将课本与社会联系起来,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曾海霞老师认为,在教学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首先案例要具有针对性。要紧密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能够准确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某个观点或理论。其次,案例要具有现实性。多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再者,案例要有多样性。包括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案例,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
陈妍老师讲到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时,强调要将马克思自然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通过思政课战疫小课堂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真理性,马克思提出自然是“人类无机的身体”,自然是“人延伸了的手臂”,“人靠自然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分享,拓展了教师们挖掘思政元素的角度,通过本次研讨,常态化的学习分享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原理教研室教师们都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和积极参与。及时把自己最新的学习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切实发挥思政课教育主渠道作用。